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016, 1(4): Ⅲ-Ⅳ
doi: 101393D-2016-4-001
现实主义理论靠实事求是得以发展
 
【关键词】 

【Abstract】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众多国际关系学术流派中,现实主义理论经历的发展阶段最多,理论的继承性最强,解释的国际现象最为广泛。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流派进步得快,主要原因是其内涵包含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的含义,就是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应该与客观实际存在相一致。

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能够承认自己以往的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黑洞悖论”学说,但进入21世纪后他承认自己对“黑洞无所不吞”的判断是错误的,2014年他在网上表示,黑洞理论是他一生中铸成的“大错”。事实上,凡是科学的理论都是依据客观事实来判断自身正误的,并依据新观察到的事实不断对自身进行修正。至今,现实主义理论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就体现了这种科学的精神,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科学精神体现为:坚持以客观的国际政治现实事件检验理论观点,不脱离国际关系的客观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理论研究有生命力。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和平难以维护的客观现实,现实主义理论家们创建了“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国家利益、综合实力、国际权力、国家主权、民族主义、决策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是关于国际战争和国际冲突的研究。冷战中期,面临两极格局的相对稳定状态和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明显下降的趋势,现实主义理论家超越古典现实主义,对为什么世界和平得以维持的新的客观现实进行研究。由此,借助行为主义理论和博弈论,现实主义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此后出现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体现了现实主义理论科学化的重大进步。结构现实主义从国际体系的层面解释了国际格局对国际和平稳定性的影响,这不仅提供了从体系层面分析国际关系的视角,如无政府体系和权力格局,而且明确了国际关系分析的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和体系。这为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研究方法基础。

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单极格局不但保持了冷战时期国际和平的稳定性,而且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也变得更加缓和,甚至连冷战时期两大军事同盟对抗的局面都不复存在。由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没有形成新的军事集团对抗,于是现实主义学者分别从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寻找答案。由此,继续在体系层次改进相关理论的学者创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将当今没有出现新的军事同盟对抗的原因归为:从体系层面看,在单极格局下,没有任何国家能组建起与霸权国相对抗的实力联盟。而从国家层面寻找答案的学者则创建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重新打开“国家”这个黑箱,从国家性质的角度解释没有形成军事集团对抗的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崛起和美国相对衰落同步发生。中国崛起改变了国际格局,随之产生了许多已有现实主义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的客观现象,如为何多极化没能形成,反而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为何冷战后崛起国可以通过非战争的方式改变国际格局?崛起国的物质实力并不强于霸权国,但为何能在综合实力上缩小与霸权国的差距?借助中国古代“政治决定论”的思想,现实主义理论家重新引入“政治领导”这个自变量,创建了“道义现实主义”理论。这种理论以“国家领导”的类型解释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国际领导”的类型解释国际规范的变化。这种理论不但能解释当前客观的国际现象,而且能对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力。

简言之,现实主义理论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不断用客观现实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适用,理论建设紧密结合客观事件,而不是空对空的概念辨析;二是当已有理论不能解释新的客观现象时,就对原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创建出新的理论。现实主义理论的进步是在承认已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体现了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实事求是原则。

在《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收到的有关理论研究的稿件中,有些只讨论概念而不与任何国际关系现象挂钩。这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辨析文章有可能适于某些学科的讨论,但显然已经超越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畴,因为国际关系理论是指那些解释国际关系现象的专门理论。为了促进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政治科学》非常愿意发表与具体国际现象紧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希望学界同仁给予大力支持。

阎学通

2016年11月

参考文献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