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科学,2017, 2(3): 147-173
中日在东南亚战略竞争效果评估——基于缅甸的案例研究
唐晓阳,姚颖
 
【摘要】  中国和日本都将东南亚国家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鉴于地缘因素,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在所难免。但从长期竞争的效果来看,中国和日本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各有所长。其中较为明显且被公认的一点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收益更大,而日本则在公众形象上更受好评。本文以2011年民主转型后的缅甸为例,分析影响中日两国在东南亚国家竞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在缅甸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情况下,中国坚持实施对缅甸的一贯政策,尽管其在缅甸的政治影响与经济利益短期内有所波动,但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中缅合作仍在不断加强,尤其是在经贸投资领域的合作,得益于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中国产业转移等因素,其成果远远超过日本。而日本则通过提供大量援助以及实施谨慎的企业战略,在缅甸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这一案例表明,就中日两国来看,缅甸政治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显著影响其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趋势;同样,缅甸与日本的经济合作虽然落后于中国,但并不影响日本在缅甸民众中的形象。这或许可以说明,不同国家在缅甸不同领域的合作各擅胜场,难获全面的优势。
【关键词】  日本 ; 东南亚 ; 缅甸 ; 经贸合作 ; 国家形象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东南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东盟10国领土领海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历来是中国与日本扩大政治影响和发展经济合作的重要对象。自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日趋紧密,影响力不断增强,加之2012年后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加剧而恶化,两国在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也日趋激烈。1中日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都有争取更高国际地位的强烈意愿。日本政府不满足于自身经济大国与“政治侏儒”的跛脚地位,迫切希望能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大国,也在不断寻求广泛的国际支持与合作。从地缘政治考虑,邻近的东南亚国家自然是两国的外交重点之一。同时,中日都是经济大国,自2007年以来在世界上始终占据着经济体GDP排名第二、第三的位置。2中日两国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资源类产品以满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而东南亚国家的石油、矿产等战略资源对中日两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两国的企业也都在积极地拓展国际市场,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是两国开展贸易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不过,中日两国在东南亚国家竞争的实际效果却有明显差异。近年来,日本与东盟的贸易额连年下跌,从2012年的2585.57亿美元减少到2015年的1928.67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却从2012年的4001.43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4682.94亿美元,超过日本对东盟的贸易总额1倍以上。3虽然目前日本对东盟的投资总额仍高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总额,但其增速下降也很快,2012年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为237.77亿美元,到2015年则仅为173.95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则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从2012年的53.77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81.55亿美元。4

但日本比较突出的是其国家形象在东南亚民众中颇受好评,而且近些年这一趋势有所加强。例如,在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的全球民意调查中,在印尼、菲律宾,分别有85%和84%的受访者对日本有积极印象,仅有7%和12%的受访者对其有负面印象。而在同一调查中,印尼、菲律宾有63%与62%的受访者对中国有正面评价,有负面评价者则分别占18%与31%。5而从2013—2015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意调查数据来看,东南亚国家对日本的评价比较一致,趋势稳定,而对中国的评价则起伏很大,差别较为明显。6根据2015年春季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民意调查数据,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普遍得到更积极的评价。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的受访者中对日本持积极评价的占80%以上,而其中对中国有积极评价的普遍低于日本,在越南则更是只有19%的受访者对中国持积极评价。

为什么中日两国均为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而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却不相同?经济关系是否与国家形象成正比?中日两国在缅甸不同领域的优势会对双边合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希望能结合深入的地区性问题分析与国别案例研究,探讨政治、经济、公众舆论、社会文化等因素在中日对缅甸合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首先进行文献回顾和批判。其次,根据中日在缅甸的竞争特点提出假设,即中国在经济上的优势与日本在公众形象上的优势分别由两国不同的战略和禀赋决定,经济关系与公众影响有各自的发展机制,两方面难以相互转化。再次,通过对缅甸政治、经济、社会的事实与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上述假设是否成立,解释其具体作用机制。最后,讨论缅甸案例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中日在东南亚的竞争战略与成效,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中日在东南亚竞争影响因素的既有观点

对于中日在东南亚竞争的成效,国内外有不少研究成果,观点也见仁见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经济领域更具实力,能够通过经济外交来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7但也有学者指出,日本在民主文化、公众舆论等“软实力”方面占据优势,并能凭此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中胜过中国。8对此,现有文献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政治关系论

有学者认为,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援助规模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政治认同与援助增加能帮助一个国家取得经贸优势。邝艳湘和向洪金通过检验东亚(包括东南亚)地区1980—2001年的贸易和政治关系数据,认为在东亚地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对双方经贸活动的影响,要大于其经贸活动对政治关系的影响。9詹姆斯·瑞利(James Reilly)指出,日本的援助项目经常被用来为企业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促进日本与受援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10工藤敏博(Toshihiro Kudo)和詹姆斯·瑞利都以缅甸为例,认为中国利用1988年后缅甸被国际社会孤立的机遇,建立了与军政府的联系,极大提升了中国对缅甸的经济影响力。11而2011年缅甸发生民主转型后,不少学者认为这会给中缅关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论调称“中国失掉了缅甸”12,并指出日本在缅甸民主改革后提供的大量援助将挑战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13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或合作的两国之间爆发政治冲突后,双方的投资和贸易确实有可能都受到影响,但影响的领域和程度有待探讨。如2012年中菲爆发黄岩岛事件后,两国关系紧张,2013年中国对菲投资额大幅下降了37.6%,但当年两国的货物贸易总额却比上年有所增加。14再如2014年由于南海争端加剧,越南出现排华事件,两国关系趋于对立,中国对越南的投资额从2013年的4.81亿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3.33亿美元15,但同时双边的贸易额却保持增长。与此类似,2015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开始听证,中国自菲律宾的进口额同比下降9.57%,中菲双边贸易额却有小幅增加。16同样,随着缅甸政治制度进行民主转型,2012—2014年中国对缅甸的投资明显减少,日本趁机加大对缅甸援助的力度,但并未逆转中缅经贸合作强于日本的态势。由此可见,合作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并不一定会转化影响经济合作的因素。

(二)经贸关系论

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是对外经贸关系。如大卫·兰普顿(David Lampton)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同时改变了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态度,加强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17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也相信中国与其他国家日益紧密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会对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产生积极作用。18大卫·康(David Kang)和克里斯·阿尔登(Chris Alden)等学者都认为,中国在海外的经济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国在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影响。19不过,斯科特·克斯特纳(Scott Kastner)对世界各国就中国台湾问题、西藏暴乱和市场经济地位的表态进行定量研究后得出结论,一国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增加,只会使其在经济议题上让步,而在政治议题上的态度并无明显改变。20而麦艾文(Evan Medeiros)等在研究了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六国对中国崛起的反应后也指出:“中国看上去并没有成功地将经济交往转换为政治影响。”21罗伯特·罗斯(Robert Ross)和迈克尔·格罗斯尼(Michael Glosny)同样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国家中的经贸优势不足以帮助中国在其他政治社会领域也获取优势。22而上文提到中日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成效的反差,也证明了经贸关系的影响对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形象有限。

(三)外交政策论

另有学者试图从外交政策的角度解释中日两国在东南亚竞争的不同效果。刘江永认为,日本依然沿袭其传统的亚洲观,以日美关系为外交核心,因此在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上受到美国牵制。23与此类似,王莉欢指出,日本顾虑美国的反对,没有大力推进东亚与东南亚区域一体化,而中国则积极支持与东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这是导致中日与东盟关系发展不同的主要原因。24然而,日本对亚洲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ODA)远远超出中国对亚洲国家的援助。2012年,日本将双边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56.2%投入亚洲,高达81.57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接受了48.56亿美元。25而中国在2010—2012年3年间对所有亚洲国家总共才援助了272.49亿人民币(约合41.92亿美元),占中国这期间对外援助总额的30.5%。26无论从相对比例还是从绝对数额来看,日本政府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都要超过中国政府,因此东南亚民众对日本的评价也明显更加积极。单从政策重心角度同样无法解释为何中日在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中在某些领域各自占有优势。

(四)实力对比论

还有些研究者强调国家综合实力的消长对中日两国海外合作的影响。新加坡学者李励图(Lee Lai To)指出,近年来中国崛起,国力增强,而日本经济长期停滞,民众士气低迷,执政者频繁更换等,两国的综合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因此造成中日对外合作有不同的结果。27从2011年开始,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的确为中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但是这一判断忽略了日本在对外合作中并非全面落后于中国,其也有显著的强项,只是在经贸领域明显处于中国的下风。

(五)社群关系论

最后,也有学者从社群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东南亚华商的经济网络远远超过东南亚日本商人的网络,这对于密切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往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28但是,日本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只是在最近几年才被中国逐渐赶上和超越的,在当地生活经营了数十年的华商长期以来为中国提供的帮助很有限。在华人所占比例较大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中国与其外交关系也并未明显好于华人比例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虽然华人华侨的联系为两国互通有无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途径,但这层社群关系显然并非促进中国与其所在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三、案例选择与研究假设

东南亚国家之间各方面的情况差异很大,难以一概而论,本文将选取中日的竞争焦点缅甸进行案例分析,从对中日与其交往的具体政策和效果的探讨中寻求经济关系与形象反差的形成原因及其蕴含的战略意义。

本文之所以选取缅甸,首先是因为它是中日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竞争的焦点之一。缅甸位于东南亚与南亚的连接处,战略位置重要,按人口和领土计算在东南亚地区也可称为大国。其次,缅甸是中国的邻国,双方联系紧密;但缅甸与日本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缅甸与中日两国都有开展外交关系的需要。而最重要的是,正如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缅甸2011年开启民主改革,结束军人政府的统治之时,也正好是中日竞争加剧的时期。缅甸显著变化了的政治社会环境能使我们更好地观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因素对其与中日合作的影响和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案例不但能帮助我们深入认识中日在东南亚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所在,还有助于探讨在更广范围的国际合作中各种要素的作用机制。

笔者在案例研究中将详细比较中日两国在2011年前后与缅甸的经贸、援助与高层访问等数据,以此衡量两国对缅合作的战略与效果,并通过实地访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经济、政治、社会不同领域对合作的影响因素。除了研究中英缅日等语种的相关文献外,笔者还于2016年1月和9月在仰光和内比都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了缅甸政府和商会、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JICA)、中国使馆等机构的官员以及中国和缅甸的企业经理、缅甸的非政府组织成员等共60余人,深入了解缅甸政府的决策思路和背景,以及中日两国政府与企业在缅甸实际经营和执行的情况。

基于文献回顾和实地考察与访谈的基础,我们提出以下假设:一是,一国的政治制度变化与意识形态认同不会显著影响其与别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除非对方国家(比如中国或日本)主动改变外交政策。二是,两国的经济联系是否紧密与官方援助、公众形象无关,经济的竞争优势与社会影响的优势无法互相转化,但与政治领域的外交政策独立的连续性,与经济领域的结构性互补、企业的灵活战略,与社会文化领域的与所在地合作伙伴的关系、援助方式、公民社会相关联。

与此相关的竞争性假设为缅甸的政治体制的变化。在“四、中日在缅甸不同领域的竞争效果”中,将主要通过以中日企业在缅甸直接投资额和中缅、日缅副部级以上领导互访次数为指标,来排除这个主要的竞争性解释。而在“五、影响中日不同领域竞争效果的机制”中,将结合实地调研详细分析缅甸政治、经济、公众舆论领域各自影响合作的机制,以此证明一个领域内的合作优势主要源于此领域内部的结构条件与政策实践,其他领域的活动对其影响有限,从而论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四、中日在缅甸不同领域的竞争效果

在1988—2010年缅甸军政府执政时期,缅甸遭受西方经济制裁,中国成了缅甸军政府的主要政治和经济依靠。在政治上,中国在国际社会为缅甸军政府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支持。在双边关系上,中国与缅甸保持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多次接待缅甸国家领导人的访问。29在多边场合,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反对西方国家指责缅甸人权问题。2007年,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与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内否决了关于缅甸问题的决议草案,拒绝由美国起草的就人权等缅甸国内问题对军政府施压的提案。

(一)经贸领域中国更胜一筹

自1988年以来,中缅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缅甸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累计对缅投资最多的国家。根据缅甸国民计划与发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数据,1989—2012年,中国累计直接投资额占缅甸接收外资总额的34.4%,是缅甸最大的投资国。30虽然历史上日本一直把缅甸看作中南半岛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但其在2010年前迫于美国压力,顾及国际影响,不得不大量减少对缅甸的援助,对缅贸易和投资也深受影响。

2011年吴登盛政府开启缅甸民主改革之后,一些民主派对长期以来中国与缅合作项目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中缅经济合作短期内出现一些波动,尤其是一些中国的大型投资项目受到了冲击。2011年吴登盛总统单方面宣布,为了“顺应民意”在其任期内暂时搁置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36亿美元的密松水电站项目;由于当地民众抗议,中国万宝矿业集团投资的莱比塘铜矿项目从2012年开始经历了停工、复工的曲折过程;中国的其他大型投资项目,如中石油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也遭到当地部分非政府组织与居民的抗议。与此相比,缅甸与西方关系缓和后日本迅速增大在缅甸的投入。在1989—2010年的22年间,日本对缅甸的援助金额达年均6496万美元。2011年后,日本为弥补过去20多年的缺失,官方与民间对缅援助开始激增,仅在2013年,日本就给予缅甸高达53.32亿美元的官方发展援助,2014年的对缅援助金额也有2.14亿美元。312016年11月,日本政府表示未来几年将给予缅甸77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和援助。32

然而,从宏观数据来看,中缅经贸合作关系在过去5年间虽然经历了起伏,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增长趋势。三个遭遇当地民众反对的大型中资项目中,除了密松水电站项目仍然前景不明外,莱比塘铜矿项目和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都在顺利运行;油气管道项目虽然在谈判中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最终成功达成协议,于2017年4月开始顺利输油。33这说明中缅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未因为缅甸的政治变革而发生逆转,贸易领域的合作甚至出现大幅提升。近几年日本与缅甸的关系没有出现波动,始终在平稳发展,导致有些观察员认为日本的援助策略取得了成功。可是从图1表1可以看出,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式,中日与缅甸的经贸合作规模在过去5年中不仅差距明显,而且这种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表1
中日企业在缅甸注册的直接投资额 单位:百万美元

图1
中日与缅甸的贸易额以及对缅甸的直接投资额数据来源: UN Comtrade,中国商务部,OECD。

(二)高层政治领域中国领先

在高层政治方面,中缅两国的关系也比日缅更为密切。中缅高层领导人的互动联系也并未因缅甸的民主改革和政府更迭有明显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缅甸高层领导人虽然增加了与日本政要的互访联系,但中缅高层领导人的互访频率明显要比日缅间的政治接触更胜一筹。昂山素季在2015年大选前的关键节点和2016年8月两次访问中国,并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进行了深入磋商。民盟胜选后,中国外长王毅是民盟执政以来首位受邀访缅的外长,而中国也是昂山素季执政以来访问的首个东盟之外的国家。双方军方高层互访也从未间断过。尽管在民盟2016年4月开始执政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邀请昂山素季访问日本,但她直到2016年11月初,昂山素季在执政半年后才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表2
中缅、日缅副部级以上领导人互访人次

(三)国家形象方面日本占优

尽管中缅经贸关系、高层政治关系比日缅更加密切,但缅甸公众舆论对中国的评价却远远低于日本。缅籍学者敏辛(Min Zin)通过对缅甸当代文化和媒体文章的研究得出结论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缅甸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态度十分明显。342011年的密松水电站事件及以后围绕莱比塘铜矿、中缅油气管道等中资项目的争议,都体现了缅甸部分民众的反华情绪。2013年,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就中国对缅甸的投资与援助对缅甸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41.9%的受访者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对缅的投资和援助项目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仅有5.8%的人认为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其他人未明确表态。参与调查的缅甸民众普遍对中国企业印象不佳,一方面认为中国公司支持缅甸军政府,猜测双方有许多内幕交易;另一方面指出部分中国商人唯利是图,销售劣质产品,伤害了当地百姓的利益。35日本大量的官方援助则获得了缅甸民众的好感,缅甸政府2014年曾公开表示,“(缅日)两国保持了历史上的友好关系,缅甸人民对日本人民非常亲善(enormously pro-Japanese)”。36日本政府与企业集团帮助缅方建设仰光附近迪洛瓦特区,也颇受缅甸政府与民众好评。

综上所述,在缅甸进行民主改革后,中国在经贸合作及高层互访方面依然领先于日本,没有因为政治局势的变化而改变其发展趋势,从而排除了缅甸民主改革这一主要的竞争性解释。而日本则通过官方援助等措施赢取了缅甸民众更多的好感,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五、影响中日不同领域竞争效果的机制
(一)独立连续的外交政策促成稳固密切的政治关系

缅甸独立以来,历届政府一直奉行独立及不结盟的外交方针。371988—2010年对中国的依赖关系,只是源于其国内政治动荡造成的被动孤立的外交局面。2011年后缅甸重新开展多元外交,在加强与欧美和日本关系的同时,也依然愿意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2016年4月,民盟胜选后执政,昂山素季在实际掌控缅甸政权后,明确表示本届政府不会改变不结盟的外交政策。38面对缅甸持续连贯的中立外交政策,中日两国各自的对缅外交政策选择导致了很不同的结果。

中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因其政权更替有大的改变。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对缅政策表明,开展互利的双边经贸合作是其外交重点,对缅甸国内的政局变化则采取了一贯的不干涉立场。39所以无论缅甸政府是军人统治还是民主改革,中国政府都一如既往地与缅甸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双方外交关系得以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而当民盟上台执政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昂山素季时同样表示“中国将继续支持缅甸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强调愿意同缅方对接发展战略,共同推进产业合作和惠及民生的项目。40中方重视经济的外交政策在缅甸不同政治形态的政府时期都得到其良好的回应,因此,中缅两国经济合作的大趋势受缅甸政治制度变更的影响不大。

相比之下,日本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在2011年前后有较大变化。在2011年之前,日缅关系曾受到了美国的牵制。为了与美国的对缅政策保持同步,日本大量削减对缅援助和经贸合作。但是,与欧盟等西方国家不同,鉴于地缘关系,日本依然希望保持对缅甸的政治影响,没有完全切断与缅甸军政府的联系,而是采取了“谨慎接触”的方针。因此唐纳德·希钦斯(Donald Seekins)视这段时期日本对缅外交政策为部分遵循人权、民主价值观,但实际上是一种仍然保持“有限接触对话”的不彻底的实用主义。412011年吴登盛新政府上台后,日缅外交关系则迅速热络起来,高层互访增多,日本开始恢复对缅援助并免除了大量债务。日本国内达成共识,要与缅甸从“谨慎接触”到“热情接触”(enthusiastic engagement)。422011年缅甸外长16年来首次应邀访问日本,2012年缅甸国家元首吴登盛28年来首次访日,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问缅甸。然而,这种骤然升温的外交政策也使日缅关系发展易受各种政治变化影响。例如,由于日本对仍有军人背景的吴登盛政府迅速地提供了巨额援助,反而导致其与民盟等前反对派产生了隔阂疏远。43当民盟在2015年底赢得大选后,日本担心双方的隔阂会影响日缅关系,又急忙调整政策,与昂山素季增强联系。44由于日本对缅政策没有长期的稳定方针,日本企业对在缅投资、开展长期经营依然信心不足,许多赴缅甸考察的日本投资者认为两国政府尚未建立足够的保障机制,例如没有签订双边投资协定,最终选择离开。45由此可见,政治领域最可能影响中日对缅合作前景的因素不是缅甸的政权和体制变化,也不是中日本身的外交政策重心,而是中日各自对缅外交政策的持续性。日本多变的外交政策使其在缅甸政局变化时处于被动,而中国以不变应万变的政策反而得到了长期的战略优势。

(二)经济结构互补、企业战略灵活有效带动经济合作

对合作国保持外交政策的一贯性是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前提之一,经济合作成功主要还依靠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中日企业在缅甸市场有不同的禀赋优势和经营模式,这些差异使中资企业在中日的对缅经济竞争中更胜一筹。中缅宏观经济结构互补,中国微观企业战略灵活、适应性强,都有效带动了中缅经济合作。

1.中缅贸易宏观互补性更强

通过对中缅和中日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到,2015年缅甸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前三位是玉石、油气和矿石,占对华出口总额的82.24%,总计43.6亿美元。缅甸对日本出口商品的前三类则是普通服装、鞋类和针织服装,占对日出口总额的79.98%,总计6.9亿美元。46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对矿产和能源的需求推动了大量的缅甸商品对华出口。而日本的大部分制造业早就迁移出本土,连服装之类的低端制造品都需从缅甸进口,日本企业对于矿产等初级资源的需求也因此小得多。从缅甸进口商品的结构看,2015年缅甸从日本进口的前三类商品是车辆(主要是二手车)、机械和电子设备,占进口总额的80.81%,总计8.6亿美元。而缅甸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种类要分散得多,前三类相加总计为36.3亿美元,但占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还不到39%;前15类产品的每一类进口额都超过了1亿美元,主要包括机械、电器、船舶、车辆、钢铁、化纤、塑料、布料等工业产品。4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缅甸对中日两国的工业产品都有很大的需求,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能提供的产品数量和种类更多、价格更低廉,而日本仅在高端的工业产品领域有竞争力。缅甸作为一个工业基础薄弱、以输出资源类商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之间能找到更多互补的市场需求,而与发达的日本之间相对缺少经济上的合作点。

2.中国产业转移填补缅甸市场

除了贸易之外,中国自身的经济转型也促进了对缅甸的投资。近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都在积极寻找海外生产基地。缅甸工人的工资水平比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都要低很多。2015年8月18日,缅甸国家劳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委员会通过了3600缅元/日(约2.8美元/日)的劳工最低工资新标准。482016年1月,仰光地区服装厂的工人月均收入约为20万缅元(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仅为中国同类工人成本的1/4,甚至低于越南、柬埔寨的企业人工成本。从2012年开始,中国纺织企业就前往缅甸考察、投资设厂。据缅甸服装制造协会(Myanmar Gar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MGMA)统计,截至2015年12月,该协会342家会员中有87家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制衣厂,中国是缅甸外资的最大来源地。

中国企业赴缅投资的另一个重点行业是建筑业。随着中国国内建筑市场的饱和与产能过剩,大部分建筑企业谋求向海外发展。缅甸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建设需求量大,成为众多建筑企业青睐的市场。但由于中国投资的密松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遭遇波折,而且缅甸政府加强了对投资工程项目审批的公众监督,所以在2011年后不少中国国有企业都放缓了对缅甸的投资脚步,更谨慎地筹划下一步的投入。但与此同时,缅甸的商用民用地产行业在过去5年间经历了飞速发展,并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的投资。缅甸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后,大批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进驻缅甸,带动了酒店、公寓和办公场所的市场需求。中国云南、四川、山西等省的多家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用中国企业的资金、市场理念和建筑技术在缅甸开发公寓、写字楼、商厦等地产项目。

3.中国企业战略灵活、适应性强

中日两国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理念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两国与缅甸经贸联系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缅甸正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目前的投资环境依然有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不少日本企业认为,缅甸的配套设施、法律系统与政府服务不健全,缅日两国也尚未签署双边投资协定,因此投资比较谨慎。很多赴缅甸考察的日本投资者都在观察、聆听、了解之后选择了离开。49

而中国企业则勇于在风险较大的环境中开拓,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努力占领缅甸市场。这一观念促成了中缅油气管道、莱比塘铜矿等一批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但同时部分中资企业以经济收益为先,对当地社会公众的评价、对项目给社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重视不足的做法遭遇了一些民众抗议,也导致了密松水电站被叫停的风波。但总的来说,随着缅甸的开放与发展,中资企业的投资面更广、数量更多。正如中兴电信缅甸公司的孙恩经理所说:“以前缅甸市场由个别公司垄断,虽然利润率高,但没有规模。现在蛋糕大了,虽然有人来分,但总收益依然要比以前多得多。”50

在缅甸政府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各国企业平等竞争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通过灵活的战略与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势,在过去5年中取得了长足进展,牢牢占据着对缅贸易和投资的领先地位,远超日本企业。这进一步证明,中国企业在缅甸市场的优势并不是依靠与缅甸军政府的特殊关系,而主要是由自身实力和市场因素所决定的。

(三)项目公开透明、官方援助、民间沟通提升国家形象

然而,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并不一定会获得对方国家民众的好评。历史影响、援助规模、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中国和日本在缅甸民众眼中的形象。中日政府和企业在这些领域的不同做法造成了缅甸公众的评价差异。

1.谨慎择伴避免声誉受损

日本企业在选择当地合作伙伴时谨慎小心,十分注意维护企业的形象;而中国公司与缅甸“裙带公司”(cronies)的合作关系为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缅甸“裙带公司”和军方企业的负面声誉使许多日本企业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对它们敬而远之,不愿与它们有瓜葛,以免自身声誉受损。51但部分中国企业为了在缅甸经营成功,与它们有长期的合作往来。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则利用缅甸民众对“裙带公司”的不满,将“贪污”“行贿”“幕后交易”“强占土地”等污名也加到了与这些公司合作的中国企业的头上。但从上述分析中可见,这些公司事实上是缅甸经济社会得以维持的重要基础,也不能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全盘否定它们的作用。缅甸社会目前对“裙带公司”和与其合作的中国企业的指责有很多是简单化的反军政府情绪宣泄,这些企业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将随着时间而逐渐体现,并渐渐扭转民众的态度。

长期以来,“裙带企业”是缅甸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政府时期,执政者通过特许权、豁免权等方式使一小部分个人与公司垄断了市场资源以及与外国企业做生意的机会,与这些企业达成了利益输送关系。52例如,据在缅投资的中资公司经理反映,以前外国企业如果要投资或承包在缅甸建设水电站的项目,缅甸电力部都会让他们找一家与政府有联系的当地代理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然后才能进行项目开发。532011年缅甸政治转型后,吴登盛总统多次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程序要透明,以符合民主实践。54同时,媒体的解禁也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动的透明度和对公众企业的监督。从报纸到社交媒体,数以百万计的缅甸公众在关注知名企业和商人,包括外国企业的经营行为。55

然而,政府的民主改革和投资程序透明化并不意味着缅甸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不意味着那些“裙带公司”将退出历史舞台。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报告分析说:“军方拥有的大型企业和‘关系户’在新政府(指吴登盛政府)时期继续垄断了经济。”56而且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裙带公司”在民主改革后都依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没有得到清算。57所以,目前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缅甸企业仍将在当地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昂山素季曾长时间要求西方制裁这些与前军政府关系密切的“裙带公司”,但她在执政后也无法对其进行清算,反而选择了务实妥协的策略, 2016年9月,昂山素季在访美期间请求奥巴马总统取消对缅的一切制裁,把所有与军方有关联的企业家从“特别指定国民黑名单”(Special Designated Nationals, SDN)中撤下。58 “裙带公司”在缅甸经济社会生活中成了一支重要力量,任何新政府都无法轻易改变现状,它们与政府的共生关系使得任何针对它们的改革都应三思而后行。

2.官方援助提升日本的影响力

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在缅甸扩大影响力、与中国竞争,更多地采用了官方发展援助的形式。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援助主要致力于改进缅甸的经济发展环境,包括为缅甸政府重新规划全国交通网络和仰光市政设施,改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为发展工业化、住房、能源和农业的政策提供咨询建议,以及开发迪洛瓦与土瓦经济特区,等等。59作为日本企业进入缅甸的主要协调统筹机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还能及时全面地向日本企业通报缅甸社会政治的发展情况,规范日本企业的行为,帮助它们避开缅甸公众舆论中的敏感“雷区”。而日本企业丰富的海外运营经验、严格的制度规范、谨慎的企业文化,都使其在缅甸公众中保持了较好的形象。

此外,日本政府与企业也更注意国际社会有关环保、人权的标准,小心避免由此产生的政治和公关风险,因此不愿涉及水坝、矿产等容易引起争议的大型工程项目。例如,早在2002年,缅甸政府就邀请了日本的关西电力株式会社(KEPCO)开发密松,在与缅甸水电部签署协议之后,KEPCO进行了勘测设计,完成了初步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但在前期的可行性调研中,KEPCO在了解到军政府和克钦族的复杂利益关系之后,决定暂时远离密松,保持观望。60相反,中国的官方援助相对较少,更多鼓励企业依照市场原则参与缅甸的建设。企业从经济效益和两国的资源禀赋出发,参与了不少油气矿产资源与水坝等有争议项目的建设。虽然这些项目从长远来看会对缅甸的社会发展作出显著的贡献,但其直接的方式不如援助更能获得民众的好感。不过,市场化运营的项目能实现互利共赢、有良好的可持续性,而单方给予的援助项目难以保持长期大量的投入,所以日方通过援助获得好感将只是短期效应。

3.开放与民间沟通获取认可

另一个区别是中日对缅甸的公民社会(民间组织与媒体)的应对方式不同。由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经验有限,所以往往对外国民间组织与媒体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不太了解,平时不注意与民间组织交往。事实上在不少国家,民间组织与非官方独立媒体都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如果与这些组织的互动不得当,就可能造成不良的企业形象。例如,笔者在采访密松水电站的开发企业中电投集团云南公司时,相关管理人员半是困惑、半是委屈地介绍,企业在开工前已经为当地社区修建了高标准的移民村,项目也曾得到大坝周围的居民和社区领袖的普遍支持。但没想到最初反对的声音并非来自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民众,而是主要来自仰光的环保组织与媒体。在这位管理人员的描绘中,这些组织或是带有偏见,故意夸大水电站的负面影响,或是批评项目决策缺乏透明度,也有人无中生有,在缅甸全国煽起了反对甚至抗议的浪潮。类似例子在中国驻缅企业中并不少见。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许多经理都已经意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雇佣培训当地员工、为当地社会捐赠出力,到加强语言文化沟通、策划企业形象公关,他们尝试过各种手段,但效果不甚明显。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资企业对缅甸变革的理解和适应不足,尤其是忽略了与新出现的公民社会的深度沟通。缅甸民主化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西方式的非政府组织和民营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法规制度尚不完善、缺乏严格标准的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往往是监督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环保责任的主力,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公信力。尽管中国企业可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和努力,但能否获得当地社会的广泛认同却还需要积极与各方交流沟通,尤其是要与在相关领域内有较高声誉的非政府组织尽量达成理解和共识。联合国人权事务缅甸专员办公室的一位荷兰籍工作人员莎拉评论道:“中国企业忽视与最活跃的非政府组织打交道,认为他们是不相干的局外人。但这些组织最具挑战性,而且能发出声音,这些组织会说直接相关的民众可能对项目的长期前景并没有足够的知识。”61

与此相比,日本国内就有较强大的非政府组织与媒体对日本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因此日本在开展海外援助和投资时都非常留意与当地公民社会进行积极沟通,在所有项目前期就投入精力与最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交流,向他们通报情况,听取对方意见后进行项目方案的修改。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巨大麻烦与损失。

六、缅甸案例对中日与东南亚合作的启示

基于缅甸的案例研究能为我们理解中日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竞争提供启示。诚然,由于受南海争端、日本大量援助、中日企业海外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不及日本,但中国政府努力淡化政治因素对经济合作的影响,坚定地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能够显著减少政治波动带来的冲击。尽管近年来因为南海问题,中国与越南关系紧张,上文中提及的皮尤调查也显示越南民众对中国好感度较低,但这并没有改变中越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从2005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12年都是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62此外,两国的高层政治关系也依旧维持良好状态。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出席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后,与习近平主席共同发布《中越联合公报》,称双方将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63近年来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政局变化都没有影响到中国与这些国家经济合作的大趋势,反而由于国家间具有强有力的经济联系,双边政治关系能够在合适时机到来后迅速修复。例如,在中国与菲律宾关系艰难的2015年,双边贸易逆势增长再创新高,达到456.5亿美元。这也为2016年10月杜特尔特总统访华、双方签订上百亿美元的项目协议、两国关系重新走上正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4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更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点多,这是中国的一个竞争优势。从以下表3可见,虽然中国与除文莱之外的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在2015年几乎都超过了日本与这些国家的份额,但超出的比例有很大差别。超出比例最大的4个国家是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它们也恰恰是东盟人均GDP最低的国家。而将2003—2013年中日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额累计后也发现类似情况。中国投资超过日本投资的3个国家——老挝、缅甸、柬埔寨,同时也是东盟中人均GDP最低的国家。不过,从表3中也可以看到,当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门槛后,国家发展水平与中日的经贸竞争关联不大,因为日本企业已经能与这些较富裕的国家开展广泛的合作了。

表3
中日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额与各国人均GDP对比 单位:百万美元

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经济较发达、投资条件较完善的东盟国家,日本企业已经在当地设厂经营几十年,其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总量也远远超过中国企业。中日企业在不同东盟国家的表现差异,关键还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结构、市场需求、产业趋势以及中国的企业战略。因此,中国要增强在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优势,需要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经营水平上下功夫,以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出现富国与日本对接、只有穷国与中国合作的情况。

此外,缅甸的案例也提醒我们,开展经贸外交的效果在东南亚国家是有限的,投资和贸易的发展只是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能直接帮助投资国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有时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公众舆论和社会文化影响等“软实力”确实是中国在东南亚与日本竞争的短板。我国企业和政府机构可以参考日本在缅甸的做法,以改善在缅甸及其他国家民众中的形象。即使“软实力”的竞争在短期内不会实质性地改变中日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政治经济大局,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崛起的大国而言,要建立新的国际规范,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新领导者,就必须要注意在公众形象和社会文化领域获得公信力,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65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认为,虽然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上在东南亚国家取得了优势,但在社会文化领域相对于日本的落后,表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仍没有成为主导国家。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的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文化团体,不能仅满足于经济合作的发展,而需要更认真地理解东南亚国家公众舆论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出症结所在,在当地民众心目中树立一个公平、友善、文明的中国形象。

七、结 论

本文通过对中缅和日缅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具体展示了在不同领域中日在缅甸竞争效果的决定因素与机制。中日在政治领域的竞争效果与缅甸政治制度本身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而取决于中日政府对于不同政治制度的政策与方针。中国政府淡化与当前缅甸政府的政治理念的差异,尊重缅甸自己选择的政治制度,以有连续性的政策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得到了缅甸历届政府的积极回应。反观日本,在2011年前顾虑美国的政治理念和制裁措施,减少与缅甸的联系;而在缅甸民主改革后又急于求成,其对缅甸的政策忽冷忽热,缺乏稳定一贯的方针,干扰了政治与经济领域日缅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中缅关系受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只是短期和局部的,长期的发展趋势相对稳定。这一案例对认识中日在东南亚的竞争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经济领域的竞争效果主要取决于有关国家的经济结构、市场供需和产业对接等因素,受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变化的影响不大。在政府不采取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往来的前提下,两国经贸合作的长期发展较少受经济领域以外的因素影响。中国与缅甸的发展水平更接近,所以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更强。中国规模庞大的普通制造业既需要来自缅甸的原材料和能源,又能为缅甸市场提供廉价的低端工业产品,而对缅甸的产能合作和产业转移更是方兴未艾。日本产品虽然优质,但高昂的价格超出了缅甸目前的消费水平。而且日本的高端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再需要大量的初级原材料,也难以在缅甸这样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投资设厂。此外,缅甸民主转型时期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历史遗留的政治与经济的复杂关系都让日本企业退避三舍。而对于本身也经历了国内经济转型,习惯于在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商机的中国企业来说,缅甸的落后反而意味着机会。所以,虽然公众舆论看似不利于中国企业,但中缅的经济合作依然能保持强有力的增长。

社会文化领域的中日竞争受到多种因素长期综合的影响,原因复杂,不取决于个别要素。政治理念差异、领土边界纠纷以及援助力度大小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都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在他国公众眼中的形象。处理公共关系和应对媒体的良好技巧,会显著减少负面影响,增加正面评价。反之,公关危机处理不当,例如密松水电站事件,则会火上浇油,严重损害本国形象。日本大量的官方发展援助以及没有与缅甸军政府合作的历史,都帮助日本获得更多好评,而中国企业及政府在合作中不善于与缅甸改革后的媒体和公众社会打交道,更进一步导致中国近年来在缅形象受影响。

这三个领域各自的影响因素与机制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即政治经济领域与社会文化领域的竞争优势并无相互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进一步认为,中国将在今后继续保持在缅甸政治经济领域对日本的领先地位,因为中日秉承的外交政策和双方的经济结构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改变。美国学者沈大伟曾指出,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广泛但不深入,缺乏强大的“软实力”作为支撑,因此只是一种“残缺权力”(partial power)。66但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等“软实力”的暂时落后不会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硬实力”的继续增长,“硬实力”与“软实力”主要是平行关系,而不是互相促进支撑的关系。

Hi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October 11, 2011, http://foreignpolicy.com/2011/10/11/americas-pacific-century/,访问时间:2016年12月18日;Koichiro Genba, “Japan-China Relations at a Crossroads,” November 20, 2012, http://www.nytimes.com/2012/11/21/opinion/koichiro-genba-japan-china-relations-at-a-crossroads.html,访问时间:2016年12月18日; 陈庆:《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张瑞婷、吴怀中:《论日本对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利用》,《日本研究》2015年第4期,第16—24页。

2009年前是日本第二、中国第三,2009年后是中国第二、日本第三。

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https://comtrade.un.org.访问时间:2017年2月11日。

ASEAN Secretariat.https://asean.org/asean/asean-secretariat.访问时间:2017年2月11日。

“BBC World Service Global Public Poll2011,” March 5, 2011, https://news.bbc.co.uk/2/shared/bsp/hi/pdfs/05_03_11_bbcws_country_poll.pdf,访问时间:2016年12月11日。

Bruce Stokes, “How Asia-Pacific Publics See Each Other and Their National Leaders,” September 2, 2015.http://www.pewglobal.org/2015/09/02/how-asia-pacific-publics-see-each-other-and-their-national-leaders/,访问时间:2016年10月5日;“Spring 2014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Pew Research Center, July 14, 2014, http://www.pewglobal.org/2014/07/14/chapter-4-howasians-view-each-other,访问时间:2016年10月5日。

王箫轲、张慧智:《大国竞争与中国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东南亚研究》2015第1期,第27—32页。

代帆:《中日在菲律宾的软实力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2期,第92—112页;陈莹:《软实力视角下冷战后中国、美国和日本对东南亚的援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4年;廉德瑰:《日本对东南亚的政治“切入”》,《日本学刊》2010年第4期,第32—43页。

邝艳湘、向洪金:《贸易与国际冲突的因果检验》,《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2期,第1—26页。

James Reilly, “China and Japan in Myanmar: Aid,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37, No.2, 2013, p. 149.

Toshihiro Kudo, “China and Japan'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Myanmar: Strengthened vs Estranged, ” 1DE-JETRO BRC Research Report, 2009, p. 268; James Reilly, “China and Japan in Myanmar: Aid,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37, No.2, 2013, p. 149.

Sun Yun. “Has China Lost Myanmar?” Foreign Policy, January 15, 2013, http://www.foreignpolicy.com/2013/01/15/has-china-lost-myanmar,访问时间:2016年3月1日。

James Reilly, “China and Japan in Myanmar: Aid,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37, No.2, 2013, p. 1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访问时间:2016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访问时间:2016年10月12日。

中国商务部驻宿务总领馆经商室:《2015年菲律宾对外贸易情况及2016年展望》,2016年8月10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cj/201608/2016 0801376394.shtml,访问时间:2016年10月12日。

David Lampton, 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Jonathan Kirshner, “The Consequences of China's Economic Rise for Sino-US Relations: Rivalry, Political Conflict, and (Not) War, ” In Robert S. Ross and Zhu Feng, eds., China's Ascent: Power,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David Kang,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Chris Alden, China in Africa (London: Zed Books, 2007); Gregory Chin and Eric Helleiner. “China as a Creditor: A Rising Financial Powe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2, No.1, 2008, pp.87-102.

Scott Kastner, “Buying Influence? Assessing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60, No.6, 2016, pp.980-1007.

Evan S. Medeiros et al., Pacific Currents: The Responses of U. S. Allies and Security Partners in East Asia to China's Rise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8), p. 239.

Robert Ross, “Balance of Power 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ccommodation and Balancing in East Asia.” Security Studies, Vol.15, No.3, 2006, pp.355-395; Michael Glosny, “Heading toward a Win-win Futur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a's Policy toward Southeast Asia,” Asian Security, Vol.2, No.1, 2006, pp.24-57.

刘江永:《国际论坛“日本眼中的亚洲》,《环球时报》2004年4月2日,第15版。

王莉欢:《冷战后中、日与东盟的关系》,《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3期,第37页。

Nam Pan, “Japanese ODA to Asian Countries,” http://www.mof.go.jp/pri/international_exchange/visiting_scholar_program/ws2014_d.pdf,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2014年7月10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4-07/10/content_2715467.htm,访问时间:2017年1月6日。

Lee Lai To, “China's Relations with ASEAN: Partners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Vol.13. No.1, 2001, pp.61-71.

范宏伟:《日本、中国与缅甸关系比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Yun Sun, “China-Myanmar Relations: Going Beyond Mutual Dependence, ” in David I Steinberg ed., Myanmar: The Dynamics of An Evolving Polity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15), p. 272.

Myanmar: Opening Up to Its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UNESCAP, December 31, 2012.

日本外务省官方网站:http://www3.mofa.go.jp,访问时间:2016年10月12日。

“Japan Announces Y800 Bil for Myanmar Development,” Japan Today, November 3, 2016,访问时间:2017年3月10日。

新华社:《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入运行》,2017年4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4/10/c_1120784084.htm,访问时间:2017年4月20日。

Min Zin, “Burmese Attitude toward Chinese: Portrayal of the Chinese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Media Works,”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Vol.31, No.1, 2012, pp.115-131.

卢光盛、李晨阳、金珍:《中国对缅甸的投资与援助:基于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南亚研究》2014年第1期,第17页。

缅甸宣传部:“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s Visit to Myanmar a New Impetus to Further Strengthen Bilateral Relations,” http://www.moi.gov.mn/Moi:Eg/news/1/04/ 2014/id-1185,访问时间:2016年6月19日。

Jürgen Haacke,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under President U Thein Sein: Non-aligned and Diversified (Singapore: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2016), pp.1-2.

新华网:《昂山素季:缅甸历届政府都尽力奉行不结盟政策》, 2016年8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8/20/c_1119425003.htm,访问时间:2016年10月9日。

新华网:《胡锦涛会见缅甸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2005年4月23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kuaixun/846015.htm,访问时间:2016年10月12日; 《江泽民会见丹瑞》,《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6日,第1版。

中国新闻网:《习近平会见昂山素季》, 2016年8月19日,http://news.sina.com.cn/o/2016-08-19/doc-ifxvctcc8066487.shtml,访问时间:2016年9月20日;中国政府网:《李克强与昂山素季谈了啥?》, 2016年8月2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821/c1001-28652333.html,访问时间:2016年10月10日。

Donald Seekin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Japan and Myanmar, 1941—2015, ”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USA Special Report, 2015, p. 24.

Lam Peng Er, “Myanmar: Japan's ‘Last Frontier’ in Asia?” Asian Survey, Vol.56, No.3, 2016, p. 525.

Aung Zaw, “Suu Kyi and Japan: Tokyo Love Story or Battle Royale?,” The Irrawaddy Journal, May 6, 2016.

Kanako Takahara, “Experts Warn Myanmar's Opposition Victory could Affect Japanese Businesses,” The Japan Times News, November 9, 2015.

James L. Schoff, What Myanmar Means for the U. S.-Japan Allianc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September 2014, p. 12.

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 https://comtrade.un.org,访问时间:2016年12月2日。

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曼德勒总领馆经商室:《缅甸公布最低工资标准建议》,2015年6月30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506/20150601029108.shtml,访问时间:2017年1月25日。

James L. Schoff, What Myanmar Means for the U. S.-Japan Allianc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September 2014, p. 12.

与中兴电信缅甸公司经理孙恩的访谈,内比都,2016年1月。

Stuart Larkin, “Myanmar's Tycoons: Vested Interests Resisting Reform or Agents of Change?” ISEAS Perspective #39 (Singapore: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2015), p. 6.

Mya Maung, “The State of Burmese Economy under Military Management,” October 11, 1995, http://www.ibiblio.org/obl/docs/HRDU%201995/The%20state%20of%20Burmese%20Economy.htm; “Civil Society Condemns Crony Capitalism,” December 15, 2014, http://consult-myanmar.com/2014/12/15/civil-society-condemns-crony-capitalism/,访问时间:2016年6月10日。

与国家电网集团经理、大唐集团经理、云南联合外经公司经理的访谈,内比都,2016年1月。

Aung Min and Toshihiro Kudo, “Business Conglomerates in the Context of Myanmar's Economic Reform,” Myanmar's Integration with Global Economy: Outlook and Opportunities, Bangkok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Report, IDE-JETRO, No.13, 2013, pp.139-140.

Aung Min and Toshihiro Kudo, “Business Conglomerates in the Context of Myanmar's Economic Reform,” Myanmar's Integration with Global Economy: Outlook and Opportunities, Bangkok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Report, IDE-JETRO, No.13, 2013, pp.161-162; Stuart Larkin, “Myanmar's Tycoons: Vested Interests Resisting Reform or Agents of Change?” ISEAS Perspective #39 (Singapore: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2015).

Bertelsmann Stiftung, Myanmar Country Report 2012 (Gütersloh: Bertelsmann Stiftung, 2012), p. 15, https://www.bti-project.org/fileadmin/files/BTI/Downloads/Reports/2012/pdf/BTI_2012_Myanmar.pdf,访问时间:2016年7月1日。

Lee Jon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yanmar's Transition,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44, No.1, 2014, p. 151.据说民盟在2012年和2015年的选举中都曾接受过“裙带公司”的捐赠。同本条,p. 160;作者访谈,内比都,2016年4月1日。

“US Lifts Sanctions on Myanmar but Vows to Keep Pushing for Democratic Reform and Human Right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October 8, 2016.

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官员Inada的访谈,仰光,2016年4月8日。

Tao Hu, Min Chen, Yanyang Wu, “Analysis of Key Players in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atrix Part Ⅱ: Case Study in Southeast Asia, ” in Tao Hu and Yiting Wang, ed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isk Management of Chines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 Collaboration of the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WWF, 2014, p. 107.

与联合国人权事务缅甸专员办公室荷兰籍工作人员莎拉的访谈,仰光,2016年1月。

曹云华、张应进:《后东盟共同体时代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基于新老东盟成员国越南、泰国的探究》,《东南亚纵横》2016年第6期,第26页。

新华网:《中越联合公报(全文)》,2017年5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5/c_1120974281.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访问时间:2017年6月8日。

人民网:《国际观察:菲总统访华达重要共识,开启中菲关系新起点》,2016年10月22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1022/c1002-28799179.html,访问时间:2016年12月1日。

阎学通:《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第15页。

David Shambaugh, 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1-12.

参考文献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日本
东南亚
缅甸
经贸合作
国家形象


作者
唐晓阳
姚颖